“江南style”与《泰囧》:对“无厘头”现象及流行文化的剖析

博客联盟 248 0

  “江南style”与《泰囧》:对“无厘头”现象及流行文化的剖析

  文/鞠佳

“江南style”与《泰囧》:对“无厘头”现象及流行文化的剖析-第1张图片

“江南style”与《泰囧》:对“无厘头”现象及流行文化的剖析-第2张图片

  一

  喜剧片《人在囧途2》又名《泰囧》,最近上映,徐峥、王宝强、黄渤联袂主演,获得极高票房,笑翻了全国观众,我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影片的情节其实并不复杂,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一个高富帅遇上了一个矮挫穷的屌丝,阴差阳错地成了路途中的同伴”。

  两个本不相识、身处不同世界的人,在前往泰国旅游的途中,发生了意外的认识。在这场阴差阳错的旅途中,飞机上、火车上、旅店里,徐峥演的成功商人具有——远大的抱负、高科技的职业、得体的着装、富足的钱财、流利的外语、谙熟的国际技能等等,而王宝强扮演的草根,犹如一个初到大城市的农民工,却是——染着一头黄毛、蹩脚的语言、低级职业(卖葱油饼)、缺乏都市常识、小混混的打扮、少得可怜的钱财、以及“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对女明星的幻想。

  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人,会发生什么?

  自然是超强的喜剧效果了。

  成功商人(徐峥)盘算好的计划、宏大的目标,被穷屌丝(王宝强)弱智般地一次次打断,搅乱浑水。尽管徐峥一次次充满厌恶,不屑与之为伍,但王宝强“傻根”式的乐观主义精神却对他死缠烂打,紧跟不放,于是乎,形象的全面破坏带来了超强喜剧效果。

  二

  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小说也好,影视也罢,甚至一首歌曲也好,能够受到当下大众的喜爱,必定是有其深层意义的。

  这个意义通常潜藏在集体潜意识里,观众们并未意识到,导演也可能没意识到。但它确确实实暗合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随着王宝强对徐峥的一次次破坏加剧,观众们的笑声也就更大。

  人们为什么而笑?

  在影片的背后,其实是一种“草根”对“精英”的反叛,是“无厘头”对“一本正经”的颠覆,是“傻根”对“聪明”的嘲讽。

  当人们看到一个毫无优势可言的矮挫穷把一个全面优势的高富帅整得灰头土脸、欲哭无泪时,深藏在人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被激发出来,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爽!

  剧中,王宝强有许多颠覆性的搞笑片段,比如本是高贵享受的“泰式按摩”,愣是被他演绎成“做葱油饼”的下里巴人;比如泰国的常识人妖,他竟然不知道是男的;比如俩人在电梯里对某外国人指指点点,谁知对方竟然听懂了;还有走到哪里都要剪刀手拍照、走到哪里都要发微博显示自己……这些憨傻又可爱的言行举止,让我们在感同身受中既充满了理解,又滑稽可笑。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草根,是一个草根的真实梦想:他想去泰国旅游(尽管刚下飞机就掉队了),去完成所谓的十大目标(其实都很渺小),去种健康树(其实只是个破仙人球而已),还幻想和女明星能结婚(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这些,其实就是我们的梦想。

  这个人物,其实就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我们都是草根,都是屌丝,我们也期望能有国际范儿,能实现梦想,能像那些高级人士那样生活。所以当我们看到王宝强,便照见了自己的内心。

  当然,这只是影片的一半,如果仅仅如此,我们的情感尚不能得到完全宣泄,因为一个穷屌丝即使再有梦想,那也只是渺小的梦想。

  可是当我们以一个“破坏者”的角色出现时,像王宝强那样,把成功商人(徐峥)的形象毁到无以复加,让那个成功人士出丑、洋相百出,自己却乐得自在——那么这种内心的情感就得到了更大的宣泄。它所隐喻的情绪是:我很糗,但我拉着你一起糗;我很下里巴人,但我把你的阳春白雪涂抹得还不如下里巴人。

  于是乎,成功商人(徐峥)在剧中被毁得无以复加,厄运连连,欲哭无泪,而我们在观众席上哈哈大笑,笑到眼泪鼻涕都出来。

  哥就是这么BT了,怎么了?

  姐就是好这口,你丫能奈我何?

  哈哈哈……

  三

  “恶作剧”是人类的天性,在孩童时代最为突出,那是因为弱小的孩童就是“穷屌丝”的象征,孩童对大人们的  “精英式”的正经做派毫无抵抗能力,于是只能采取恶作剧、捣蛋、破坏的方式,来对抗大人。

  我们就是这个时代的孩童。

  我们一次次用无厘头、恶搞的方式,来对抗这个社会的一本正经的秩序,来表达我们自身的愿望——尽管它深藏在潜意识中,甚至不为我们自己所知。

  与《泰囧》影片不谋而合的,是一首无厘头的韩国歌曲——江南style,它从头到尾不知到底在唱什么,但其恶搞的方式、傻乐呵的精神不知所云却传遍了全球,神曲一支,艳惊四座,在中国人群中也受到极大热捧。

  《江南style》是一种什么精神?就是一个穷屌丝的白日梦,他(鸟叔)什么都没有,但幻想着能过上韩国的上流社会(汉江之南的富人区)的生活,要有“江南范儿”。他幻想着泡温泉、开豪车、坐游艇、赛马、住豪宅、大把钞票、有一帮美女伺候、挥金如土、粉丝众多,在快节奏的歌声中,一个个美梦成真,他发达了。鸟叔在赛马场里大跳骑马舞,动作极为搞笑,对漂亮女人大喊“oppa gangnam style”,那意思就是“哥们我发达了,咱有钱了”,可是一转眼又发现,原来啥都没有,只是做了个梦,窘态百出。

  这首歌的主题,在我看来,其实可以用一段中国流行的段子演绎:“等咱有了钱,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等咱有了钱,买俩手机,一手诺基亚呀,一手摩托罗拉;等咱有了钱,买两栋房子,一栋住人,一栋养猪!”

  四

  这个时代,什么最流行?

  无厘头,恶搞,瞎掰,耍贱,贫嘴,冷幽默,卖萌,BT,自我嘲笑,囧……

  有人说这个社会太混乱,人们都出毛病了。

  在我看来,其实不然。

  一种社会流行元素,之所以能受到大众热捧,必然有其深厚的土壤和集体潜意识。

  这是一个新思想萌发的时代,也是一个新秩序向旧权威挑战的时代。

  我们不要什么假正经,不要什么正襟危坐,不要所谓的权威,不要高深空洞的大道理。可是,社会像一张巨网,它逼迫我们必须戴上假面具,必须装作高深,必须一本正经,必须照本宣科,必须恪守规章制度。

  这就如同一个小孩,他想尽情玩耍,可是爸爸妈妈不让,逼着他做乖孩子,听话。

  于是,我们开始耍贱,恶搞,无厘头,恶作剧,我们有自己特色的对抗方式。

  这一现象,是有理论依据的。近当代社会学家、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非卡尔马克思)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曾这样说到:“祛魅”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伴随着的是对传统价值、神秘性、神圣性的消解,对崇高、典范、宏观的解构,人们的精神开始世俗化,人的自我主体位置也开始确立了。

  超越的“神圣价值”世界被消解,世俗的“工具理性”世界在成长,便是当代社会的总体趋势。

  对抗权威,让那些高高在上的假大空见鬼去吧,把那些神坛上的温文尔雅拉下马来!

  你让我说大道理,我偏要无厘头不知所云。

  你让我一本正经,我偏要恶搞违反常规。

  你让我正襟危坐,我偏要挤眉弄眼。

  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来了,《武林外传》的恶搞穿越来了,《喜羊羊》的卖萌来了,《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的全民狂欢来了……还有芙蓉姐姐火了,犀利哥出名了。

  王朔说:我是流氓我怕谁!

  是的,你要跟我讲文明,我就跟你讲“流氓”,反正,我就不跟你正着来。

  五

  老子云:反者,道之动。

  事物的发展,总是朝相反趋势平衡的。

  正因为上一辈人的“假大空”漫天飘,才会有这一辈人的“无厘头”风靡盛行。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过。当年,东汉王朝的大厦将倾,仁义道德的虚伪桎梏无人再相信,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当人人都戴着假面具假仁假义时,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反而成了最受欢迎。嵇康打铁,阮籍醉酒,都是在恶搞,他们是对东汉社会虚伪的仁义进行猛烈攻击。我是流氓我怕谁,嵇康就是个流氓,但他是个有文化的“流氓”,或者说他是用流氓的方式来驱逐那些虚伪的文明人。嵇康说了句最具流氓色彩的话语:“老子我最鄙视周公孔子,去他妈的狗屁规则礼法吧”(“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

  诚如《射雕英雄传》里,东海桃花岛主黄药师说:“礼法岂为我辈而设?平素思幕晋人的率性放诞,行事但求心之所适!你那师兄骂得好,说我是邪魔怪物,我黄药师生平最恨的就是这些都是欺骗愚父愚妇的东西,天下人世代入其中,惘然不觉,真是可怜亦复可笑,我黄药师偏不信, 这吃人不吐骨头的礼教。”常人以为是的,他或以为非的,常人以为非的,他却又以为是。须知有宋一代,最讲究礼教之防,黄药师却是个非汤武、而薄周孔的人,行事偏要和世俗相反,才让众人送了个外号叫做“东邪”。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早期有大仁大义的主人公陈家洛、郭靖,可谓侠之大者;中期变成了藐视礼法的杨过、令狐冲,我行我素,亦正亦邪;晚期则彻底颠覆了侠客形象,无厘头的泼皮无赖韦小宝横空出世,这个完全没有武功的流氓,把一群武林高手玩弄得团团转。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捣蛋、胡闹,颠覆了现行权威规则,让我们大呼过瘾。

  在水浒中,鲁智深、武松的豪迈,藐视朝廷,横行江湖,让我们痛快淋漓。

  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对家长的反抗,偷偷背着大人们,让我们心生共鸣。

  这是一个新力量挑战旧势力的过程,这是一个草根挑战精英的过程。

  六

  旧的权威体系已经在瓦解,新的思想秩序蓬勃萌发。

  当草根们在挑战精英时,说明这个社会变得欣欣向荣,加速了新陈代谢,旧的肌体已经腐烂不再有凝聚力,新的肌体萌生换了一种活法。

  是的,我们就是草根,我们就是屌丝,咋了?我们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生存方式。

  如果说90年代香港传来了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让中国大陆的新青年受到了启蒙,那么同一时期,台湾传来的琼瑶阿姨的“爱情剧”也成功占领了年轻人的心灵。

  到了《还珠格格》出现并大受热捧时,整个中国社会的群体意识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小燕子”横空出世,以其反传统的颠覆形象出现,一次次破坏家长的权威制度,对抗精英式的贵族生活方式,还把那些精英的象征统统拉下水——大家闺秀的紫薇、知书达礼的晴格格、一本正经的五阿哥和尔康、乃至权威最高代表皇帝爸爸,都招架不住一个小燕子!观众们心中的情感得到了极大宣泄。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喜欢上了这个——小燕子。她顽皮,率真,反抗,恶搞,可是她竟然受到了千千万万的人的喜欢!

  继《还珠》之后,影视剧的无厘头恶搞风格大行其道,成为了十年来中国观众的主要欣赏方式,各种主角如刁蛮公主、多罗格格如雨后春笋。

  甚至连皇帝自己,也开始反抗起现行规则了。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播出了十多年,从我上初中到大学毕业工作。康熙大帝,这个权威规则的最高代表,一次次用“微服私访”的方式,逃离他自己的规则圈子,不做权威,愿做草根,去江湖中、民间里闯荡一番,各种奇遇,吃尽苦头,发现各种不为人所知的内幕,既刺激又凶险,还伸张了正义。做皇帝做到这份上,好玩吧?

  到了2006年左右,一部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以极低成本获得了高额收视率。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穷乡僻壤不知名的小客栈里,有这样一群人:贪钱财的寡妇老板娘、怀才不遇的穷秀才、好吃偷懒的厨子、盗贼出身整天担惊受怕的侠客、梦想着当大侠的富家小姐、整天不好好读书的小丫头、以及升职无望只能混吃混喝的捕头。他们就是我们的缩影,有着我们身上许许多多的毛病,当我们看到他们,就会想到自己,他们都是穷屌丝、草根派,有的只是小愿望、小做派,可是他们也有很多优点。他们本质是善良的,真诚的,他们有了错误愿意改正,他们希望能对别人有贡献,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他们有爱有情,他们就我我们……八十集的电视剧里,没有大场景,没有大制作,没有好莱坞式的震撼,没有偶像剧般的唯美,有的只是平凡人、普通人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可是他们依然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温馨。

  在一向传统“高大全”的主流影视剧中,也发生了这种变化。抗日题材《亮剑》中,主人公一改传统的正面形象,而是有着许多小毛病,爱发脾气、爱喝酒、固执、骂脏话,李云龙本就是个草根,泥腿子,他不按常理出牌,打破规则,把他的对手、黄埔军校科班出身的楚云飞玩得团团转,把正规军的曰本人打得稀里哗啦,他却依然是一副草根派的精神;在谍战片《潜伏》中,一改传统的特征,间谍、特务们回归到了家庭生活中,余则成和翠平,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闹出不少笑话,打破了间谍的往日形象,翠平更是一个传统规则的“破坏者”,她让那个一本正经的、心思缜密的余则成窘态百出。

  七

  当草根文化在向精英文化挑战时,女性意识也在向男权社会进行挑战。

  当年,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开播时,突然间风靡全国,少女少男们疯狂了。

  它究竟有什么魔力?

  最初,权威人士、阿姨大婶、教授专家们摇头叹道:那些五音不全、非科班出身、酒吧里娱乐、根本不懂正规音乐知识的小女孩,她们凭什么站在舞台上?受万人瞩目?

  她们凭什么?这并不重要。

  她们代表谁,这才重要。

  她们代表着草根文化,草根力量,也代表着女性的自我意识。

  无论她们唱得好与坏,无论她们选上或是淘汰,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台下的千千万万的我们,从她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听到了自己的心声,我们的梦想由她们代为实现,我们的愿望在她们身上得到了补偿。诚如超女主题歌唱的那样:“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即使没有人为我鼓掌,只要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这道出了千千万万女孩的心声。

  有人喜欢李宇春,有人喜欢张靓颖,有人喜欢周笔畅,有人喜欢曾轶可,有人喜欢那些被淘汰的选手胡灵、唐一笑……没关系,你们有权喜欢任何一个人,你们有权投票,你们有权参与,甚至也可以登台演出,与她们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让自己走向新光大道去证明成功的力量,这是你们的权利!

  湖南电视台近年来热播的电视剧,很多女性题材大受欢迎:《大长今》、《丑女无敌》、《宫》、《步步惊心》、《杜拉拉升职记》、《麻辣女兵》……是的,它们当中也许有不少还很幼稚,情节也不够好,可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谁的心声。也许晴川和四阿哥决裂得太快、和八阿哥好得太迅速了、那个假晴川又出现得太假了,也许若曦不该这样摇摆不定,可是女人就是这么善变、这么纠结的,难道不可以么?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中,女主角转瞬之间从一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在与学长的欲说还休的纠结中,事隔十年再次相逢,难道这样不可以么?当然可以。它们本身就是女孩内心的一个个童话故事,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换作一个男人,难道你在武侠小说中的各种奇遇、艳遇不断、还成为绝顶高手就可以允许么?

  风靡盛行的网络穿越小说也大行其道,尤其以“一个现代女子穿越到古代,与一群王爷公子的恋情”为主。《宫》是这个版本的第一波风潮,由此捧出了杨幂;《甄嬛传》是这个版本的第二波风潮,更加触及到女性的内心世界,以及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性故事,由此孙俪成了影后。

  当然,如果要追溯到更早,也许90年代初的《渴望》电视剧是源头。它讲述的是一个知识女青年的情感纠葛,在亲情、爱情、友情中的矛盾,惠芳,你还好么?该片曾经万人空巷,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在那个电视机刚普及的年代里,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的奇迹。

  在这些故事里,打破了传统的男人作为主角的叙述,呈现的是女人为主角。

  是的,我们要以自己的面貌示人,我们有自己的情感世界,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诉求。不可以吗?当然可以,这是一个草根挑战精英、女性挑战男权的时代。

  相比于穿越剧那样的小女生做梦般的童话剧,尚且只是一个幻想,不能在现实中实现。但是,这种意识的挑战却以另一种现实的方式达成了——那就是大型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

  江苏卫视凭借这一个栏目,迅速超越了湖南卫视。

  《非诚勿扰》打破了男权社会的体系,呈现的是一个女性视角。24个女性坐镇,来选择男性。每个男人都要在她们面前展示自己,以博得佳人的欣赏。24个女人手握遥控器,决定着男人的“生死”,可以选择他,也可以淘汰他——这是由女人说了算,而不是由男人说了算。

  在《非诚勿扰》中,女人们是连续剧,是主角,而男人只是情景剧,只是几分钟的配角。

  当女性观众们在电视前看着一个个男人绞尽脑汁展现自己来博得女人的欢心,一个个男人惨被淘汰落魄离去时,观众们的内心是得到极大满足的。当然,她们更期待的是有一个优秀的男人能配得上她们,完成一段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这是比淘汰男人更大的愿望——前提是,由她们做主。

  姐的世界,由姐做主。

  不要迷恋姐,姐会让你吐血。

  男权社会已经在瓦解,精英意识也在崩溃,但这并不是说天下“乱了”,在我看来,反而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归根结底,我们不要抗拒它,而是顺应它。

  世界末日不是要来了么?如果确如科学家说的那样,地球南北极磁场每隔5000年交替一次,那么草根与精英、女性与男性也许也来交替一次呢?

  《老子》云:反者,道之动。《易经》云: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世界之所以这样,或许因为它本就会是这个样。

  诚如郭芙蓉说的:“江湖是什么?江湖,就是江湖。”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