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恰逢初夏,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在干净明朗的五四楼人文学院活动室里,同学们认真聆听老师精彩的分享,虚心请教相关专业问题。大家在一起欢畅交流,于欢声笑语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
由东南大学学生处主办的本次活动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教授卞绍斌老师,与21级人文学院的同学们进行一场面对面的深入交流。
嘉宾介绍
卞绍斌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现担任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系主任,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吉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加拿大皇后大学哲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美国布朗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现兼任中华德国哲学学会常任理事、中国康德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康德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唯物史观和建构主义伦理学研究,重点关注社会团结和共同体建构的价值规范基础。在重要哲学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曾获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9年入选江苏社科精英,2022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二次培养对象。
讲座内容
01 古典与现代
追寻至善的不同路径
(1) 中西古典思想
卞老师同我们谈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至善思想。《大学》中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也是大学中的 三条纲领。而至善作为纲领中的最高阶段,其中又有 八条目,达到至善的目标是艰辛的。而在朱熹看来,至善是明德、新民中此极致处;王阳明则言,心之纯乎天理之极。总的来说, 中国古典思想是德行至极。
西方古典思想,从古希腊溯源。苏格拉底认为追求的至善是一种共相,通过自身的自省得来。柏拉图认为“form”规定实在性,形式让存在有实在性,通过“idea”来达到“form”。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幸福是灵魂体现美德的活动,这里的幸福就是“至善”,而灵魂最好的状态,便是一种“flourish”的、多元开放的状态。总的来说,古希腊的善观念,是普遍的共相。
(2) 近代启蒙思潮
近代启蒙思潮坚持捍卫根本价值。康德认为个体可以 通过自身的理性能力确立普遍客观法则进而捍卫每个人的平等自由,由此通过践行实践道德法则追寻幸福(至善理想),从而构建“道德世界”。
(3) 马克思的立场
卞老师向我们讲解了理解马克思的三种立场。分别是: 功利主义进路、康德式进路和至善论进路。其中详细阐述了康德式进路,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改革,使得每个个体都有能力选择自己认为好的生活,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的发展。而至善论进路则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即对于好的生活的标准有所定义,人们追求这样的好的生活。
02 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马克思的求索之路
在详细论述马克思的求索之路中,卞老师谈到 马克思曾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这也为他之后的革命、理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是不自然的、异化的,而浪漫正是对于人类尊严的捍卫,是一种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回归。在阐述自然与人道方面,老师向我们简述了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阐明了四种异化的本质。
03 思想与时代
世界图景的重新开启
哲学是一种方向,是概念构造的行动意向。而在压迫中的工人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如《1984》和《动物庄园》中奥威尔所描绘的那样。而马克思的至善精神, 是要让无产阶级进行自我觉醒,进行一种自我意识的社会构建。他唤醒的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而是整个世界的无产者,使得他们联合起来, 最终实现道德人格的人类价值。
师生交流
卞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都进行了详细解答,并对同学们的学习、科研方向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以下展示部分提问:
Q: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手稿中矛盾异化的观点,与资本论中的观点相不同,其变化体现了什么?
A:1845年马克思经历了唯物史观的转向,相比于原来的还是相对理想主义的人道主义观点,取得一定进步。
Q: “实用主义决定价值”的观点盛行(真理无意义即为无价值),该如何理解?
A:首先,实用主义并非不正确,需要辩证看待。实用主义体现一种欲求,强调人面对现实残酷的消解,并且反对空想。但是实用主义的观点需要落实到现实生活的改造上。但是,如果个人的欲求不能够得到满足时,实用主义应该避免沦为个人主义、相对主义,而要把握其社会属性。实用,不是一种感性的实用,而是合理的、共同的实用。
Q:富人将钱捐给穷人,穷人变成富人,他继续捐钱,财富被不断平分,最后全部沦为穷人,这自然不是共产主义最初的构想?
A:这起码是是一种物质上的平等。还是应该理解为富人的一定牺牲,社会上的普遍人群获得了平等的最大程度化的幸福。
Q:现代数字时代下,人与机器是一种连接的状态,人该如何保持个人的独立性?
A:脑机接口,将意念通过机器传导进人脑。生物医学伦理需要确定何时需要这种技术的使用。人可以用概念进行推理,可以用符号表达。机器帮助人,这种合作、探讨是机器的最大作用。而现在,机器依然不可以和人交流,依然达不到人工智能的理想效果。
学生感悟
倪同学
我还记得在强基校测笔试环节有一道题是问我们对校训“止于至善”的理解,今天听完卞老师的讲座,我心中有了更为清晰、更为深刻的答案。卞老师从马克思的这样一个新的角度解读“止于至善”,是非常让我耳目一新的。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马克思极为关注个人的自由发展,以实现人类解放。此外,他继承了启蒙思想中个体自主与共同善的双向建构,这实际上就给他的崇高理想注入了至善的光辉。我想我们东南大学将止于至善作为校训,也是包含了对人类崇高理想的追寻,对社会大同的期盼。
周同学
卞老师在讲座中从不同的路径带领我们一起探索“止于至善”的方式。追溯古代,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古代中国朱熹的“格物”即把事物做到极致,还是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回到本心之中纯粹的善,亦或是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值得去过”这一对生活的审视和反思,柏拉图的“形式化的思维”即让存在变为实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是灵魂体现美德的活动。”这都印证了人类自我以来对“至善”这一概念的不断探寻。到了近代,启蒙思想的出现更强调人的根本价值的捍卫。康德式的进路理解马克思的方式令我思考良多:革命是未来让每个人都有能力过自我想要的生活。但是,自我想要不代表彻底的自由,其背后仍存在着基本的善。在讲座的最后,我们也共同思考了数字时代下,人类的去路,未来的我们应担负什么样的道德责任。总的来说,卞老师的讲解层层递进,深入浅出,思辨性极强的同时也生动有趣,让我收益颇丰。
孙同学
卞老师从古典对“至善”的理解,到马克思的开拓创新,再到这样一种追求至善的观点在重建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做出了一个有清晰历史脉络的阐述。“正当而善,还是善而正当”,这个悬置千年的问题,到今天还是有很大的意义。人应当依据自身生活而反省得出善来生活,而不是遵照传统定“善”,这是现代人要有的觉悟——出于实践理性而活动,是真正经过思考的人生。而让我耳目一新的是3种马克思的理解方式,从前一直不知所然而以为然的至善论,“好的生活”被不经考察而确定,人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又体现在哪里呢?共产主义的生活到底是什么,这还是一个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马克思希望在时代中真正唤醒全世界的无产者,意识到人类的价值,唤醒人的道德价值和情感意识,追求至善。
合影留念
“止于至善”是东大人铭刻于内心的校训,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亦是东大人奉行的行为准则。聆听本次讲座,我们以马克思的观点看,深入了解到了更多内涵。古典哲人认为至善是一个理想之境;启蒙思潮强调个体自主与共同善的双向建构;马克思则继承先前思想遗产,关注人性尊严,洞悉社会现实,不断求索全人类的至善之路。同学们 于哲学修习中感悟马克思的漫漫求索、“止于至善”的丰厚内涵,于思想交流中关注人文理想、追寻美德价值,受益匪浅。
卞绍斌老师给2021级同学写寄语
来源|人文学院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